[北京]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雪域高原产科抢救纪实
请用微信扫一扫
2019年12月中旬的一天,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团式援藏医疗队专家、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产科主任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如往前一样开启一天的忙碌,刚下手术她就接到了同事电话,“周老师,您快来病房一趟!”周敬伟医生以为病房病人出现了什么问题,快速回到病房。
刚到护士站,一个熟悉的年轻脸庞出现了,卓玛(化名)以藏族最尊贵的礼节,献上洁白的哈达,并送上锦旗,“周医生,我是来感谢您的!我恢复的特别好!感谢北京来的‘安吉拉’(藏语“医生”),神永远保佑你们!”。
周敬伟医生微笑着,抢救卓玛的惊心动魄此时历历在目。
突发险情,与死神的博弈拉开序幕
时间推回到2019年12月5日,周四,阳光明媚的一天。援藏专家周敬伟医师带领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医师进行大查房,在逐个病房的仔细查询、指导治疗后,已接近中午12点,查完最后一个病人,周敬伟走回一线办公室。走廊上遇见了一群步履匆匆、神态焦急的男女,其中有一位身穿外院白大衣的男性及两位身穿粉红色护士服的女性,男医生看见周敬伟就像看见救命稻草似得大声喊叫:“医生,我们是外院的,这个病人DIC了!快想想办法救救命啊!”
周敬伟闻及此情况,快速了解病情:病人叫卓玛,23岁,初产妇,怀孕26周多,14小时前突发腹痛,初步检查发现已经胎死宫内,病人已经出现板状腹。作为产科专业医师,周敬伟医师立刻得出判断,病人是胎盘早剥导致的胎死宫内,目前已经出现严重的DIC。让产科大夫闻之色变的DIC,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这名孕妇因胎死宫内胎盘坏死产生的外源性的凝血因子,进入母体血管中,启动凝血程序使抗凝血物质大量消耗,从而可能继发难治性的大出血,严重DIC病人的子宫会像泄洪一样,出血不止,生命危在旦夕。
时间就是生命,一场与死神的博弈就此拉开序幕。周敬伟立即指挥各级医师分头联系麻醉科、输血科、ICU、检验科、医务处等相关科室,启动院内危重孕产妇抢救流程。抢救的第一步是配血,配血需要抽取血样化验,但病人休克症状较重,外周血管已无法取到血样,能干的护理团队从股静脉抽出宝贵的血样分别送到检验科和血库。快速将病人推入手术室,周敬伟医师也在第一时间与病人共同进入麻醉科。
生死时速,全院合力抢救危重孕产妇
周敬伟一边更换手术衣一边和麻醉医师交流患者的情况。麻醉科主任带领麻醉科人员共同参与抢救,中心静脉通路迅速建立。外院带来的凝血化验单显示病人凝血功能一塌糊涂,而且又经过了一路的折腾,卓玛此次心率已经达到140次/分,血压85/49mmHg,已经出现大量失血的表现。
周敬伟一边刷手准备上手术,一边跟产科副主任米玛沟通患者病情:“当务之急必须尽快把胎儿取出,然后止血带和大纱垫止血,让台下尽快输入血浆和凝血酶原复合物纠正凝血功能,如果凝血功能纠正,我们一切就都还有希望。”米玛副主任非常同意,但是面露难色地说,“周老师,以我们以往的经验,这样的凝血状况,能保住产妇的生命就已经非常不容易了,子宫想要保留可能很难了。”周敬伟副主任医师心中当然也知道保留子宫的难处,但是对于23岁的初产妇来说,没了子宫这辈子都没了抚育下一代的希望,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决不能轻易放弃。
手术室里人来人往,大家各司其职,紧张地忙碌着,但却安静的可怕,所有人的心都紧绷着,希望这个产妇有好运气,希望奇迹能够降临。
手术开始了,输血科给予血浆1600ml、红悬800ml,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快速送来,周敬伟医师果断的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打开腹腔后,肉眼可见患者子宫胎盘卒中严重,宫体三分之二以上部位呈深紫蓝色,正如预料的一样,情况并不乐观。周敬伟切开子宫迅速取出死胎,患者子宫收缩严重欠佳,使用各种宫缩剂后,周敬伟用止血带阻断子宫动脉,大纱垫填塞宫腔,暂时控制出血,紧紧抱紧子宫,给台下输入各种血制品改善DIC赢得宝贵的时间。
凝血酶原复合物输注完毕……纤维蛋白原输注完毕……第一袋血浆输注完毕……第二代血浆输注完毕……第三代血浆输注完毕……周敬伟双手紧紧的抱着子宫,由于手术时间长以及紧急抢救时的应激反应,还不适应高原缺氧条件的周敬伟这个时候已经喘得话不成句,米玛副主任贴心地劝说,“周老师要不然您下台吸氧休息一会,我们继续手术!”但是周敬伟坚持要在台上继续参加手术抢救。
抉择,为了保住孕育生命的子宫
当第五代血浆输注完毕后,周敬伟欣喜得发现,虽然子宫收缩仍然很差,但是在切口周围看到了一点点的凝血块。周敬伟果断行子宫动脉上行支结扎,结扎动脉后,子宫收缩仍欠佳,像一个面布口袋一样的子宫,这样的子宫是切还是留?
“卓玛只有23岁,尚未有孩子,为了让卓玛不丧失当母亲的权利,老有所依,即使有一线希望也要保留!”打定主意,周敬伟行子宫背带式缝合,用热盐水纱布敷于子宫表面。2个多小时过去了,周敬伟不断的用温盐水纱布湿敷子宫,并给予肌注及点滴缩宫素,输血浆、红悬等对症治疗,改善病人DIC状态。经过长时间的手术,周敬伟出现了高原反应,她喘得越来越厉害,只好戴上鼻导管吸氧继续手术。虽然自己也很难受,但周敬伟所有注意力始终在病人身上,双眼盯着病人状况,不断的观察患者子宫收缩及颜色情况。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病人的子宫颜色由之前的深紫蓝色不断变浅逐渐转向红色,子宫收缩逐渐加强,同时出血可见凝血块,周敬伟终于松口气,露出欣慰的笑容说:“这么多努力没有白费,我们没有剥夺她以后成为一位母亲的权利,这也是每一位妇产科医师最值得骄傲的时刻”。术后米玛主任高兴的说:“周老师,这么严重的DIC患者能够成功保留子宫的,这几年来这是我们的第一例!我替家属感谢您!”
如履薄冰,与ICU继续并肩战斗
经过手术室里5个多小时的抢救,在生死线上徘徊的病人终于被拉了回来。周敬伟顾不上身体的劳累,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患者虽然生命保住,子宫保留,但接下来的24小时至关重要。是否会发生严重的产后出血,是否需要再次进手术室切除子宫,是否会发生严重的产褥期感染,一切未知。我们已经尽全院之力抢救,但是患者要面对的仍然是生死未卜的考验!”听完医生的这些话,患者的丈夫扎西,堂堂七尺男儿忍不住潸然泪下,他握着医生的手不停地说,“安吉拉,请你救救我的爱人,一定救救她……”
回到休息室的周敬伟医师没有停下来休息片刻,她拿起手机,把病人的情况和化验检查发给了她的大后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与医院产科主任张晓红教授共同探讨抢救方案、后续病人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对策。有了张晓红主任的定心丸,周敬伟医师再次返回ICU,查看病人术后的情况。卓玛此时凝血功能基本纠正,腹腔引流液颜色呈浆液性且引流不多。ICU主任深知这个病人危重程度,对周敬伟医师说:“如果不是遇上你,这个病人估计命都没了!”周敬伟笑笑说:“是咱们这个团队的努力挽救了她,一个人哪有这么大本事?”
等忙碌完这一切,天已经黑了,临回家时,周敬伟反复交待值班的产科院总注意事项:“夜里多去ICU观察病人情况,但凡有问题随时打电话叫我,我可以随时赶来!”
“高光时刻”,笑容重回卓玛脸庞
卓玛在ICU住院观察两天,恢复非常顺利,转入普通病房。快乐淳朴的笑容回到这个年轻姑娘的脸上,卓玛拉着周敬伟感激的说:“安吉拉,如果不是遇到你,我这辈子就完了!”周敬伟笑笑说:“是我们这个团队一起救了你。但是以后再次怀孕可得好好做检查了!”
卓玛恢复的比想象中还要好,没有感染,没有并发症,如期出院。
出院几天后,卓玛带着哈达和锦旗来感谢她的救命恩人。周敬伟也发自内心的开心,作为产科医生,看到每一例抢救后母儿安全,是一名医生最大的荣耀,这一刻是医生的“高光时刻”。
周敬伟医生很快又投入新一轮护佑生命的紧张工作中。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组团式医疗队专家将爱和医术带到雪域高原,为了更多西藏百姓脸上的笑容,为了继续在这片雪域高原留下更多的“高光时刻”!
(供稿:援藏医疗队 周敬伟 责编:邵晓凤)